野化放归是复壮和重建大熊猫野外种群的重要手段。那么,放归前的野化培训如何展开,大熊猫都要学些什么本领?一起去大熊猫野化培训的“秘密基地”——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天台山片区一探究竟。
记者探访大熊猫野化培训“秘密基地”
大熊猫野化培训,要通过“母带崽”的方式来实现,幼崽出生后一直跟随妈妈生活,学习各种生存技能。
饲养师工作时就必须做好伪装,尽量避免它们对人类产生依赖,从而更好地回归大自然。
为了密切关注熊猫母子的一举一动,饲养师每天要在野外进行巡逻,给熊猫妈妈补充一些更有营养的精饲料,并进行不定期的“体检”,判断它们的身体状况。
那么被放归前,大熊猫幼崽有哪些“必修课”呢?
大熊猫小课堂🐼
📝必修课一:自主干饭&找水
📝必修课二:学习躲避天敌
📝必修课三:融入野化环境
这些“必修课”具体要学多久?还得看“熊”的悟性。那怎么才算野化培训达标呢?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饲养师 牟仕杰:首先它身体要健康。第二是它已经在妈妈那里学习了很多野外生存的能力。然后妈妈还要单独和它分开一段时间,让它独自在野外生活几个月后我们再监测,综合来判断这只熊猫是否可以放归。
而将大熊猫放归到野外,绝不是“打开放归笼”那么简单。若评估结果不合格,这只大熊猫将转由人工饲养。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共放归11只圈养大熊猫,其中9只存活,存活率超过81.8%,远高于国际上大型野生动物野化放归的成功率。它们中,有7只已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对复壮濒危小种群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还有3只“在读熊猫”等着毕业,未来也能钻进丛林,探索自己的新家园!
野生大熊猫日益活跃 “偶遇”国宝惊喜连连
随着野生大熊猫数量的增多,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人们与野生大熊猫“偶遇”的情况越来越多。
今年8月8日上午,几位来到雅安市宝兴县避暑的外地游客,驾车行驶在风景如画的夹金山。突然,一个圆滚滚的身影闯入眼帘,一只野生大熊猫正悠闲地在公路旁“晨跑”!游客们惊喜地记录下了这难得一遇的可爱场景。
无独有偶,8月3日下午,另一批在宝兴县山区游玩的游客,也在公路上与一只野生大熊猫“不期而遇”。只见它迈着悠闲的步子,独享自己的山间“散步时光”。
这样的“惊喜邂逅”,不仅仅发生在雅安宝兴。在凉山、绵阳等多地的山间小径、清澈河边、田间地头乃至乡村路旁,野生大熊猫现身也越来越频繁。
随着栖息地质量提升,野生大熊猫的活动日益活跃。国宝频频现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图景,正成为熊猫故乡——四川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