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费账单的数字迷宫与分时电价的峰谷曲线之间,一种新型专业角色正悄然重塑企业的能源账本——他们被称为“电力精算师”。
当通江县爱吃兔食品公司工人发现工资因电费下降而提升,当平昌县碳原子新材料车间在低谷时段亮起灯火……巴中“电参谋”用数据算法重构的不只是电费账单,更是老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底气。
国网通江县公司电力精算师团队为四川爱吃兔食品有限公司提出节能用电方案并对配电设施进行全面“体检”。受访者供图
人员规模由41人扩容至110人
当电价体系日益复杂——分时电价、市场化交易、功率因数调整系数叠加作用时,多数企业陷入“政策迷雾”,不禁发出疑问:怎么才能更省钱?
电力的稳定供应和高效利用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电力精算师”的探索,正是全市“微改革”助企惠企的重要一环。
2月5日,春节收假第一天,全市重点产业融圈建链专题会议指出,要以控成本为核心,聚焦水、电、气、油、物流等关键因素,推行“电力精算师”全覆盖。
巴中市、县两级共组建6支“电力精算师”团队。今年,“电力精算师”人员规模由41人扩容至110人,并将服务范围从售电前50强企业扩展至“四上”企业全覆盖,惠及中小微企业超千家。
“我们根据企业用电诉求和实际用电情况,为不同负荷特性的用户定期出具个性化《企业电力精算服务报告》。”国网通江县供电公司营销部电费电价专责殷秀贞介绍,针对爱吃兔等食品类企业,主要建议企业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避免因功率因数不达标影响力调电费考核;安装储能设备,降低峰段电量占比;充分运用减容政策,降低负荷低谷时期基本电费支出。
“电力精算师”通过精准服务、数智化转型和生态化协作,不仅优化了用电营商环境,更成为企业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范式,为“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协同提供了实践样本。
采取一套“望闻问切”省钱方法
一群专业“电参谋”的精准计算,正为川东北革命老区的企业打开年均百万级的降本空间。
“这份电力精算服务报告太实用了,仅调整生产时段这一项,每个月就能省下3万多元电费。”9月8日,在平昌县星光工业园内,巴中碳原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车间负责人孙炳钦对国网巴中供电公司提供的《企业电力精算服务报告》赞不绝口。
此前,“电力精算师”团队还前往位于恩阳区柳林镇的龙大肉食品有限公司,开展“一企一策”上门服务。经过分析,他们发现该公司用电申报容量大、功率因数不达标。针对这些问题,为其提出了办理减容业务、提升变压器利用率、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提高功率因数等建议,并现场出具一份《企业电力精算服务报告》。
爱吃兔食品公司办公室主任王淼道出全市企业的共同感受:“以前看电费账单只知道总金额,现在有了这份报告,再结合新的分时电价政策,连因用电时段不合理造成的浪费都清清楚楚。”
通过调研走访,全市“电力精算师”团队提炼出一套“望闻问切”省电方法论:“望”指精算服务智能平台远程监测用电异常;“闻”指“一对一”日常走访中收集需求;“问”指主动向企业询问需求;“切”则是量身定制电力精算服务报告。
国网巴中供电公司组织电力精算师到巴中经开区意科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开展用电检查、电力精算等服务工作。受访者供图
针对巴中圣泉水务有限公司基本电费计收方式不合理的问题,提出“按实际最大需量计费”方案;针对南江县金属回收有限公司用电申报容量大的问题,提出“减容”方案;针对四川泛翌新材料有限公司功率因数不达标的问题,提出“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方案……如今,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企一策”的成效——1483份定制化电力精算服务报告,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金钥匙”。
打出“光伏+储能”绿色低碳组合拳
在能源革命与数字化转型的交汇点上,巴中左手托着企业的成本账本,右手擎起区域的低碳蓝图,书写着新型电力系统的“精算样本”。
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储能电站,箱式电池储能舱整齐排列,如同一个个“充电宝”,谷电充电、峰时放电,通过峰谷价差降低用电成本。
“实施‘光伏+储能’方案后,每度电成本降低了2毛钱。”通友微电(四川)有限公司行政部经理欧慧介绍。
通友微电(四川)有限公司是通江县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也是国内微型电感行业的领军企业,“电力精算师”团队为其量身打造“光伏+储能”节能方案,通过用户侧储能设施实现“谷充峰放”,推动光伏并网提升自用电比例,降低企业用电成本。
近年来,通江县打出“节能降本”组合拳,通过组建“电力精算师”团队,推广储能设施、分布式光伏等措施。
近日,通江县“电力精算师”团队又来到四川诚卡魔芋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回访,该公司负责人苟太均在手机上点开近3个月的电费账单显示通过错峰用电等方式,公司电费降低了20%至25%。
今年来,巴中市通过帮助企业合理选择基本电费计收方式、灵活应用分时电价政策、合理配置无功补偿装置等举措,预计帮助企业降低年用电成本656.92万元。同时,推广分布式光伏建设、储能建设等节能提效措施,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在“双碳”目标下,“电力精算师”的角色已超越电费优化者。这些实践使全市企业从能源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在降低碳足迹的同时开辟新盈利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