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839-6280182
  • 您好!欢迎来到还看今昭,昭化权威新闻门户网站
QQ咨询
互联网违法举报
0839-8722512 zhqwxzx@163.com

从千元一吨薯到十万元一吨酶,安岳红薯“升值记”

2025-09-15来源:资阳观察作者:王丽君浏览:


白露时节,五谷渐丰。9月14日,资阳市安岳县周礼镇、千佛乡的田间地头,标准化种植的红薯已抢先2个月迎来收获季,提前上市抢占市场。随着隆隆作响的收割机持续作业,一个个饱满结实的红薯破土而出,在朝阳下泛着粉红的光泽。

这些曾每斤仅售5毛,被当作“救荒粮”的“土疙瘩”,如今通过科技创新、模式革新和产业链延伸,摇身变成每斤十几元的高端淀粉、10万元一吨的生物酶,甚至远销海外的红薯叶干菜。一颗小红薯,正完成从传统农作物到高附加值产品的华丽蜕变,成为安岳农民增收致富的“金元宝”。

红薯叶柄“废”变“宝” 一块地生出两份财

在安岳的红薯产业链上,最先打破“传统认知”的,是曾经被随手丢弃的红薯叶。


红薯叶干菜。

“远看像草,近看是宝!”在资阳市尤特薯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总经理张世荣捧起一把褐色的红薯叶干菜告诉记者,2019年,一次外贸会上,国外客户对红薯叶的关注,让他嗅到了商机:经过杀青、烘干等工艺处理后的红薯叶干菜,不仅能长期保存,还保留了丰富的膳食纤维,泡发后可炖菜、煮火锅。


新鲜红薯叶柄和红薯叶干菜对比。

当前,企业的红薯叶干菜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最高售价达到5万元一吨,年出口额达到400万元。

“以前种红薯,只盯着地下的块茎,地上的叶子要么还田,要么喂牲口,等于浪费了一半的资源。”张世荣说,如今,红薯本身的市场价值加上红薯叶的附加价值,相当于一块地,生出了两份财。


四川捷康传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检查红薯清洗机器。

既可成干货,也可为鲜食。当前,该企业瞄准国内生鲜市场和火锅店,开发出红薯叶预制菜品,通过改进生产线和建设冻库,延长销售周期,实现错峰销售。

在开发新产品的同时,尤特薯业也在红薯品种改良上下足功夫。公司与省农科院、南充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200亩新品种引育基地和1000亩有机认证基地,有机红薯售价可达7元/公斤,是普通红薯的5倍多。

红薯种植“旧”换“新” 共营制激活一村人

当天上午10点,周礼镇海棠村,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呙林荣弯着腰,和村民们一起挥锄挖薯。新翻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一颗颗饱满的红薯铺满田垄。


海棠村村民正在挖红薯。

“标准化种植加上专家全程护航,让亩产从3000斤提升到8000斤-10000斤,红薯价格和土地价值都达到了以前的3倍。”站在地头,呙林荣擦了擦汗,欣慰地说道。这一巨变得益于水肥一体化滴灌、品种改良等技术的综合应用,使单株结薯数从3颗增至5颗-8颗,亩种植株密度从2000株提高到3000株-4000株。

谁能想到,这片丰收的土地曾面临严重的撂荒困境。“咱们村种红薯都有几百年了,可前些年,村里一半以上的地都撂荒了,有些组甚至九成地都没人种。年轻人外出打工,地没人种,看着真心疼。”呙林荣回忆道。


西瓜红红薯。

转机发生在2023年。安岳县周礼镇在海棠村试点“农业共营制”,推行“社会资本+集体经济+农户”的模式,以捷康传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来投钱送技术,农户以土地入股,村集体再把零散的地聚拢,有效破解了传统承包模式效益低、风险集中的难题,“地、钱、技术、销路都有了,上规模出效益自然不在话下。”呙林荣说,该村采用农业共营制土地达到500亩,下一步他们将发展到1000亩。

对此,69岁的陈代书最有发言权。他蹲在田埂上,手指头扒拉着算:“以前种那3亩红薯,累得腰疼,一亩才收3000斤,一斤就卖5毛钱,扣除种子肥料(开销),一年才赚450元。现在土地入股给集体,我还能去基地干活,去年干了80天,挣了7600元,年底土地分红又拿了10890元,加起来比以前多挣18000多元!”

淀粉废水掘黄金 科技赋能价倍增

如果说种植端的创新让红薯“身价翻倍”,那么加工端的科技突破,则让红薯的价值“天花板”不断抬高。

在四川捷康传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现代化车间里,总经理陈建宏指着一套不锈钢设备,揭开了一个“秘密”:“以前淀粉加工产生的废水,处理成本高,还污染环境,现在我们能从中提取β淀粉酶,把废水变成‘金水’。”


四川捷康传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员工正在检查生产设备。

β-淀粉酶是什么?陈建宏解释,这是一种高附加值生物酶,能高效催化淀粉分解,是酿酒、麦芽糖生产等行业的“香饽饽”。“和化学催化剂比,它反应温和、安全无毒,现在中粮、安琪酵母都是我们的客户。”

陈建宏算了一笔账:一吨价值1000元的红薯,可加工成价值2000元的淀粉,另外还可从中提取出价值3000元的生物酶,相当于一吨红薯可产出5000元价值。而一吨的生物酶就价值10万元,比淀粉本身还高。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项技术还在不断升级。“我们正在研发从粉水中进一步提取植物蛋白的技术,未来还将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陈建宏表示,后续工厂满产后能够实现日产5吨β-淀粉酶,当前加上高端淀粉、粉条,年产值能达到8000万元,真正实现“吃干榨尽”。

而在原料上,该公司也有“高标准”——只用西瓜红等高淀粉品种,这种红薯的β-淀粉酶含量高,加工出的淀粉售价能达到十几元一斤,是普通淀粉的3倍。“我们在海棠村种了500亩,明年要扩到3000亩,还会带动周边农户种上万亩,统一供苗、订单收购,保证农户亩产8000斤以上,收益翻番。”

不仅如此,公司还在开发药膳类健康食品:把红薯切片、烘干、粉碎,制成“全粉”,保留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等所有营养成分,既能泡饮,也能做保健食品。“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了,未来要打造一个以红薯为核心的生物科技产业集群,目标年产值5亿元。”陈建宏信心满满。


航拍海棠村红薯种植地。

安岳县拥有悠久的红薯种植历史,其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0万亩以上,年产量超60万吨,规模与产能稳居全省前列。作为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红薯粉条生产加工基地,该县已构建起覆盖粉条、淀粉、红薯叶干菜、红薯梗、红薯藤饲料等多品类的产业链条。

近年来,安岳县持续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强化联农带农机制,着力推动红薯产业提质升级,产业科技含量显著提升,经济效益大幅增长,成功实现从“小红薯”到“大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区域农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