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的城市,广安依托充足光照、丰沛雨量,加之渠江流域肥沃的土壤,为蔬菜生长孕育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份天赋,正通过科学种植与产业升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量与收益。
数据是产业发展最直观的印证。今年上半年,全市蔬菜播栽面积达54.04万亩,同比增长1%;产量攀升至145.50万吨,同比增长3.5%,实现面积和产量“双增长”。经预测,前三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产量有望突破216.55万吨,水果产量可达22.45万吨,同比增幅分别为3.53%、6.48%,蔬果产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亮眼数据背后,是广安农业生产结构的持续优化。近年来,广安不断扩大蔬菜种植规模,推动种植模式向现代化转型——水肥一体化技术广泛应用,集约化蔬菜育苗场批量建成,稻菜轮作种植体系全面推广。这些举措让蔬菜品质与单位面积产量实现显著提升,为产业发展筑牢“品质根基”。
采摘新鲜蔬菜。
基地攻坚 从“丰收季”到“增收季”
入秋后,广安区各蔬菜基地迎来新一轮收获高峰。丝瓜、豇豆、辣椒等时令蔬菜新鲜上市,既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种植户的“钱袋子”。
9月16日早晨6点,广安区浓溪镇全民村的蔬菜基地里,村民们早已忙碌开来,他们穿梭在藤蔓间,熟练地整理黄瓜藤条,既保证阳光穿透叶片促进光合作用,又避免藤蔓缠绕影响生长。
“现在西葫芦、黄瓜、豇豆都陆续进入采摘期了。”基地负责人徐进满脸笑意,“为错开上市高峰,我们精心搭配了11个蔬菜品种,从7月到10月底,能实现持续供应。”
去年,徐进在全民村流转土地90亩,如今已建成并投用40余个蔬菜大棚。今年上半年,先种植了西红柿、辣椒,采收结束后,又轮作了黄瓜、豇豆、西葫芦,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
“目前市场行情不错,首批黄瓜、西葫芦、豇豆产量约20吨,主要销往广安区、岳池县以及南充市的商超和批发市场。”徐进说,针对蔬菜易腐特性造成的损耗,他早已想好对策:“我在岳池办了土鸡养殖场,损耗的蔬菜直接用来喂鸡,既环保又能增加收益,实现‘变废为宝’。”
产业发展的红利,正惠及周边村民。徐进优先本地招工,农忙时聘请临时工,日常固定聘请5名长期工,“预计今年发放工资约6万元,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眼下,他又自筹40余万元,在现有基地旁新建59个大棚,目前框架已搭建完成,整体进度达80%。
整理黄瓜藤条。
“这批大棚9月20日就能投用,主要种西红柿、辣椒、黄瓜,明年还会引入白菜、油麦菜,丰富品种。”徐进指着建设中的大棚,信心十足地说,“我还在筹备临港大市场的直销门店,为产销一体化铺路。”
渠道拓宽 返乡创业者引领“多元营销”
9月10日上午,邻水县柑子镇磨盘村的邻水县好园丁农业家庭农场,新采摘回来的蔬果正待分拣装箱。
哈密瓜、青椒、嫩南瓜等堆满场地,业主贺星一边指导村民打包,一边核对订单:“今天共采摘1000斤哈密瓜、500斤青椒、300斤空心菜、600斤嫩南瓜,一半送广安高新区临时蔬菜批发市场,另一半12点前配送到县城小区。”
作为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8年前贺星回到家乡,瞄准特色蔬果产业,推行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凭借科学管理与特色定位,农场的绿色蔬菜很快赢得消费者青睐。为拓宽销路,贺星创新推出“会员制销售”,覆盖县城社区、商超及企事业单位。
“光靠自己摸索不够,政府帮我们搭了很多‘桥’。”贺星说,在镇政府支持下,农场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既向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取经,又邀请技术员、农业专家实地指导,不仅提升了蔬果品质,还精准把握市场供求,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如今,该农场已在磨盘村、岩屋村建成2个种植基地,规模达80余亩,包含39个蔬菜大棚、2个育苗棚,还配套种植20亩蓝莓、3.5亩鱼塘,年产出18万公斤优质蔬果,年产值超80万元。更重要的是,农场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户掌握科学种植技术,助力农户增收致富。
柑子镇是邻水县蔬果种植大镇,也是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之一。近年来,柑子镇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产业融合、社会参与”的基本原则,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品牌创建、营销平台建设等投资力度,目前已规模发展了葡萄、李子、蔬菜等特色产业。
如何进一步拓宽蔬果销售渠道,实现蔬果产业多元化发展?柑子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梅峰川表示,将结合自然资源和产业实际,开发“采摘+观光+餐饮”乡村旅游线路——在场镇周边、农业园区设置农产品展销区,展示销售柑子镇的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并举办“李子采摘节”“田园美食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进一步带动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发展。
流通升级 临港大市场打通“产销快车道”
9月15日清晨,广安临港大市场已被此起彼伏的交易声唤醒。广安区李容蔬菜种植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张前义正忙着清点刚从本地合作社运来的新鲜蔬菜,分拣后,一部分运往他在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市场的摊位外销,另一部分供应广安本地商超和餐饮企业。“以前卖菜靠‘碰运气’,现在和合作社签了订单,有了稳定渠道,再也不怕蔬菜烂在地里!”张前义的笑容里,满是安心。
作为广安农产品流通的“核心枢纽”,临港大市场始终以破解流通难题为导向,不断完善功能、优化服务。
“蔬菜交易是市场核心业态,目前已有全国160余家蔬菜批发、配送企业入驻。”临港大市场相关负责人李林介绍,入场蔬菜来源广泛——既有广安本地80余家大中型蔬菜种植企业供应的应季鲜蔬,也有山东、河北、云南等十余个省份的特色蔬菜。其中,本地蔬菜凭借“品种优、新鲜度高”的优势,每年市场销量超4万吨,深受全国经销商认可。
为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临港大市场积极探索产销对接新模式:专门规划2000平方米的基地菜交易区,鼓励商家与产地合作社、种植大户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建立直采基地;大力推进“农超对接”“农餐对接”,与永辉等大型连锁超市及广安思源大酒店、川园大酒店等餐饮企业达成合作,年直采直供规模达0.1万吨,产值约2000万元。
此外,临港大市场还推动采购商与种植户、合作社签订保底价协议,支持商家溢价回购优质农产品,既保障稳定供应,又给种植户吃了“收益定心丸”,极大地激发了农户种植积极性。
针对蔬菜“易腐、难保存”的痛点,临港大市场投入建设了总冻库面积2万平方米、库容量4万吨的大型冷链物流中心。该中心在冻库、冷藏车中安装温度传感器、记录仪等设备,实时监控生产、运输、仓储、配送全环节温湿度数据,并与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对接;开发冻库运行监控手机App,实现全天候远程便捷监控。如今,临港大市场农产品在冷链流通环节的腐损率已降至10%以下,有效延长了保鲜期与销售周期。
目前,临港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已覆盖广安及所属县(市、区),还延伸至达州、南充、遂宁,以及重庆合川、垫江等地,广安及周边地区70%以上的市民日常所需蔬菜、水果、水产等农产品,均由该市场供给。
眼下,临港大市场正全力推进从二级批发市场向一级批发市场升级,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产销对接——联络国内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设直销点,推广产地品牌;引进全国优秀农产品一级批发商家,借助其市场洞察力、成熟采购渠道与高效物流体系,推动市场形成供需平稳的良性循环。
从田间地头的科学种植,到营销渠道的多元拓展,再到流通体系的高效升级,广安蔬菜产业正以“全链条发力”的态势,书写着“菜篮子”丰盛、“钱袋子”鼓起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