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8年发生在绵阳的“重车压梁”吗?铁路人为防止汛期桥体位移,用这一传统硬核方式护住了宝成线涪江大桥这一钢铁动脉。
时隔多年,再站在这座桥上,您会发现,守护它的方式已经悄然升级。过去靠人力值守、紧急处置,如今,能全天候站岗的“智能哨兵”来了。
记者鲁文林:“我现在是在宝成铁路的涪江大桥,在我身后,技术工人正在对这个桥墩的智能传感器(和视频监控)进行一个安装作业。这些传感器(和视频监控)不仅可以实时地监控我们涪江水位的变化,而且可以对桥墩发生的位移进行一个精细化的测量。这样的话,以便于我们的铁路部门对这个桥梁出现的安全隐患,进行一个及时的处置。”
过去,绵阳工务段的工作人员要靠人工观察水位标、测量桥梁振幅,笨重的仪器、穿梭的列车加上高空作业环境,不仅效率低,还藏着安全风险。而现在,这些小小的智能传感器,正悄然改变传统守护模式。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绵阳工务段桥隧技术科桥隧工 赵健佳:“这边是安装在桥墩上的实时监控,这边是对桥墩位移坐标监测,这些智能传感器和监控能24小时不间断监测桥墩位移、水位变化,这些数据会自动上传到平台,我们坐在监控室就能掌握桥梁状态。一旦数据超了安全值,系统马上报警,我们就能第一时间封锁线路、上桥排查,隐患处置比以前快多了!”
不止是涪江大桥,近段时间,绵阳15座重要铁路桥都将迎来这份科技守护。不同于“一刀切”的检测模式,工作人员会根据每座桥梁的基础形式、跨度特点,定制专属监测安全阈值。传感器追踪桥墩振动、倾角数据,视频监控补充画面,形成立体监测网,15座重要铁路桥的安全,都有了“私人守护方案”。
记者鲁文林:“除了这些固定的智能装备,每座铁路桥还升级了巡检模式。大家看,地面有工作人员细致的排查,天上还有一双眼睛覆盖桥梁全域,‘空地联动’能及时发现桥面积水、部件松动这些汛期隐患。”
从人工巡检到智能监测,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预警,15座铁路桥的“哨兵模式”,是科技守护平安的生动写照。“技防+人防”的双重保障,不仅托举着每一趟列车的安全,更守护着铁路运输的畅通。
未来,这些“钢铁哨兵”还将继续坚守,为铁路桥安全筑起更坚固的防线!让我们为这份科技守护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