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熹微中,四川省自贡市自流井区檀木林街角的“檀木林园”已渐渐热闹起来。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石桌上廊下静坐,年轻妈妈推着婴儿车漫步花径,背着书包的学生走过“冠军从这里起飞”的红墙——这个新扩建而成的800平方米空间,正以“口袋公园”的新身份,重新定义着城市与人的情感连接。
满眼绿意带来惬意生活
在自流井区,像这样“推窗可见、出门即达”的微型绿地已有36处5万余平米,它们如珍珠般散落在老城的肌理之中,让“转角遇见爱”的诗意日常,成为城市更新的生动注脚。
一处处居民群众身边的小风景,缘何汇聚成川山蜀地里的大民生?那份可感可触的绿色福利,又怎样点亮百姓的幸福笑脸?记者走进自流井区一探究竟。
为啥建?“微心愿”消除民生堵点
“以前这里就是个‘被遗忘的角落’,垃圾乱堆、杂草丛生,夏天连窗户都不能开。”家住光大街社区的梁桂花老人指着眼前绿意盎然的“盐仓口袋公园”,记忆里的愁容被笑容取代。在自流井区,这样的城市“边角料”曾遍布老城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集的老城区面临公共空间严重不足的困境,零星地块、闲置地、违建拆除后的“疤痕地”不仅影响市容,更成为居民心中的“堵点”。
盐仓口袋公园一角
2023年,自流井区启动城市微更新三年行动计划,将口袋公园建设作为破解民生痛点的“金钥匙”。“口袋公园要建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让每一寸土地都承载起百姓的幸福期待。”成为建设伊始的共识。区住建局联合街道社区开展“地毯式”排查,通过线上问卷、线下座谈等形式收集居民需求上千条,梳理出可利用地块200余处,总面积达6万平方米。
口袋公园让居民休闲有了新去处
这些地块大多位于老旧小区周边、学校医院附近、商业街区衔接处,具有“小、散、碎”的特点。在东方广场旁,一块仅400平方米的三角地曾因长期闲置沦为“停车难”的矛盾点;在鸿鹤路上,废弃的公交站台周边杂草丛生,学生上下学不得不绕行机动车道。该区住建局局长宋司元介绍:“口袋公园选址坚持‘三优先’原则——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块优先、矛盾集中的节点优先、改造后辐射范围广的地块优先,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
如何建?匠心雕琢“一园一主题”
在郭家坳街的“盐忆满仓”,公园以“盐仓”故事为主题,让历史记忆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通过再现盐仓工人管理、经营的场景来展现盐仓故事、叙述盐仓文化。“我们自贡是因盐而兴的城市,口袋公园也要讲好自己的故事。”设计单位介绍,自流井区在口袋公园建设中拒绝千园一面,深度挖掘地域文化基因,打造一园一主题、一园一特色的景观体系。
小桥井口袋公园成为全省建设样板
位于新街的“小桥井”口袋公园结合场地情况,打造盐业文保展示点,以小桥井和天车为主题,保护和展示现有天车、盐井文物资源,还原小桥井的历史场景,为居民营造一个以文化展示为主的休闲活动空间。
小空间如何实现大作为?自流井区创新采用“针灸式”改造手法:五星街的“逐梦星光”,以灯为媒光影唱戏:以“繁华舞动,光临五星”为设计理念,口袋公园以剪纸彩灯为抽象造型的休闲廊架为中心,构建为市民提供休闲、聚集的公共空间及设施。在广场铺装中加入可发光、变色的地砖灯,律动的灯光氛围,体现自贡中国灯城繁华的夜经济。同时也是一座展示城市文化的长廊,在休闲的同时阅读五星街的历史故事和人文风情;磨子井社区的珍珠山口袋公园,保留原有黄桷树,增设老照片展示墙和活动健身区,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
鸟瞰盐都律动恒大名都口袋公园
位于西山路与汇川路交汇处东侧的恒大名都口袋公园,以“盐都绿动”为主题,打造一个集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口袋公园,满足周边居民的运动休闲需求,丰富片区公共活动空间。策略上保留原有丘陵地貌,形成特色台地空间;功能上将公园划分为篮球场、极限运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空间等,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通过景墙、植物等元素,形成视线廊道,引导市民欣赏公园景色。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绿化,提升公园景观效果,并预留售卖空间,丰富公园功能,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景观优美、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园,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提升居民幸福感,并促进社区发展。
方寸之间,安放生活与热爱
建设过程中,口袋公园也写满民意。每个口袋公园都成立由居民代表、社区干部、设计师组成的共建小组,从方案设计到施工监督全程参与。在钟云山的“兴顺茶馆”,退休医生李阿姨主动请缨指导场地的布局,确保适老化设计落到实处。据统计,全区口袋公园建设累计收集居民意见2.3万条,动态调整设计方案127处。
生态优先是口袋公园建设的另一大亮点。通过采用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乡土植物等绿色技术,实现雨水花园的建设。在鸿鹤片区的“鸿鹤记忆”公园,废弃的机床零件被改造成艺术装置,锈迹斑斑的铁轨成为景观步道,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这种低影响开发模式,让口袋公园成为自流井区建设“海绵城市”的生动实践。
如何管?长效机制守护“方寸之美”
“以前公园刚建好时大家都挺爱惜,但时间一长就出现座椅损坏、垃圾乱扔的现象。”马吃水社区党委书记黄伟坦言,口袋公园重建轻管曾是普遍难题。为破解这一困局,自流井区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区协同、居民参与的三方共管模式,让每个公园都有“管家”、有规矩、有活力。
井盐文化浸润时光
该区探索出台口袋公园管理制度,明确位于主街大道的口袋公园由政府职能部门管护;位于背街小巷的口袋公园由所属街道(镇)管护,将管护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严格按照《园林绿化养护标准》保障日常维护,确保“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功能完善,常态美观。
“这些小公园就像散落在城市里的星星,虽然不大,却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当越来越多的转角成为风景,城市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在这份精心雕琢的微幸福中,愈发坚韧而温暖。”……一句句称赞道出群众的肯定。从小散碎到美如画,从单方管到众人护,自流井区的口袋公园正实现从物理空间到情感家园的蝶变。
城市更新,既要刷新“面子”,更要做实“里子”。自流井区口袋公园建设仍在继续,在有限空间里创造无限可能,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让幸福成为川山蜀地里的美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