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脱贫攻坚中,我区坚持“扶贫先扶智、扶贫更扶志”,创新实施了“提、结、扶、改”等举措,切实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有效保障了全区贫困家庭学生“一个不落”地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体“读书难”的问题。
家住清水乡关帝庙九社的邓芳清是“5.12”汶川地震的移民,年迈的父亲体弱多病,妻子也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无法从事体力劳动,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了邓芳清身上。前年和去年,两个儿女先后考起了大学,不菲的学费就成了一家人的“心头病”。
针对邓芳清两个儿女上学难的问题,区教育局对其实施了“提高生活资助标准”的帮扶措施,前不久,邓芳清领到了区‘爱心助学’提供的助学金3000元和助学贷款8000元,这些资助也将持续到她大学毕业。如今,两个儿女的大学梦实现了,邓芳清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邓清芳一家受益于的是我区的教育扶贫政策。为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孩子都能入校接受教育,我区加大投入,在落实好国家营养餐基础上,区财政每年投入1800余万元,实施义务教育学生每周两顿免费肉食计划,并落实学生生活费补助资金,按小学生每人1500元,初中生每人1875元,高中生每人1250元,大学生每人6400元的标准予以发放。同时采取政府贴息的方式,为建卡贫困户大学生提供每学年8000元、研究生每学年12000元的助学贷款。区财政还每年安排资金30万元,对建卡贫困户中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对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0元,提高贫困家庭孩子就读保障水平,力争实现“零费用”就读。
为进一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我区不断加大乡村师资队伍扶持力度和改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先后实施了“三名工程”、“智慧昭化教育工程”、“万件桌椅床改善计划”等重大民生工程,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采访董菲十件实事)
除此以外,我区还开展了“1+N”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行动,全区1400多名教师与4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结对,让贫困家庭学生上好学。
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全区幼儿一年入园率达100%,三年入园率85.7%;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巩固率99.4%;“三残”儿童随班入学率90%,基本实现了学龄学生“一个不落”地接受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