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榜样之光·力量领航》系列报道
带大家一起认识肖华
看看传统手工艺遇上青春力量
绘就的“挣钱顾家两不误”
共富图景

肖华,区青联、妇联副主席,“归雁”工艺品负责人。80后的她带着3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来料加工,以十年坚守,编织出了一条“家门口的幸福产业链”。



在卫子镇来料加工车间,记者见到肖华时,她正向学员们讲解新产品的编织技术,在她的精心讲解下,学员们逐渐上手。看到如此场景,肖华心中感慨不已。
“我身边有很多宝妈和残疾人,他们想做事却苦于没有合适的平台。察觉到这是个难得的契机,我便毛遂自荐,接手了这个车间。刚接手时,我对机器操作、产品工艺都十分陌生,前期的工作过程异常艰辛。第一次发工资时,员工工资最高也仅有500元至600元,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极大打击。”肖华说道。


万事开头难。肖华扎根车间一线,潜心钻研针法技艺,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同时,她创新实施“企业+村集体+经纪人+贫困户+留守妇女”就业体系,通过设立家庭工坊、组织技能培训等方式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她不仅亲自学技术、学设备调试,还对每一个产品的生产环节熟稔于心,然后以身示范,手把手教给我们。在她的带动下,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订单也随之增加,收入也越来越高了。”卫子镇卫子村村民肖子琴说道。


面对市场变化,肖华通过大数据分析流行趋势,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等举措,创新开发撞色拼接、国潮元素等特色产品系列,不断提升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如今,她负责的车间吸纳就业人员84人,带动全区居家灵活就业人员300余人,实现收入460余万元,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
“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既能兼顾家里,还能有不错的收入。多劳多得,最多能挣160元一天。”卫子镇新荣村村民吴春华说道。
“目前,昭化区总有5个来料加工车间,生产的产品出口韩国、日本、意大利、美国。接下来,我将为昭化镇天雄村新车间开展培训和拓展新产品种类,带动更多的人员实现居家灵活稳定就业。”肖华说道。

从“打工妹”到“新农人”,肖华用奋斗青春书写乡村振兴答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担当。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没有旁观者,只有越来越多的“肖华”扎根乡土、敢闯敢试,才能让更多的“指尖技艺”转化为带动增收的“指尖经济”,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