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张守帅 吴忧 文露敏
5月27日上午,北京西长安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进入“四川时间”。
一个多小时里,境内外媒体记者踊跃举手,提出的12个问题涵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筑牢生态屏障、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发展文旅产业等内容。
近年来,9100万四川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巴蜀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强,副省长左永祥,省发展改革委主任代永波,科技厅厅长吴群刚一一作答。
记者们的关注点很细致,有的提到“高质量发展”在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30多处,有的询问成都市区能够推窗看见雪山的“诀窍”,有的对四川今年的“一号创新工程”等做了功课有备而来。
四川的回答也很实在,既对标国家战略讲四川方位,又立足省情实际谈改革探索;既以精炼语言讲创新做法,又拿最新进展摆具体成效。现场“金句”频出、案例频现,用一个个精彩故事,在问答之间铺展开四川高质量发展画卷。
看大省担当
崛起重要增长极
西部地区是我国最辽阔的区域,占全国总面积超七成。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对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作出部署。
发布会开场,黄强作主发布,主题正是“坚定推进高质量发展 切实担负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四川使命”。2023年,四川经济总量超过6万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在前十经济大省中并列第一;今年一季度全省经济同比增长6.1%,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加快崛起。黄强在回答提问时表示,四川坚持新发展理念这个“指挥棒”“红绿灯”,发展必须是、也只能是高质量发展。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把“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要求全省各地“比一比、赛一赛高质量发展的真成绩”。
沿着高质量发展之路阔步前行,发布会勾勒出四川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川人民服务全国大局、落实国家战略、扛牢经济大省挑大梁重任的时代画像。
从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川渝两省市紧密协作、相向而行,尤其是着力做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特色消费品4个万亿元级“当家”产业,促进世界级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以全国2%的国土面积贡献了6.5%的经济体量。
发布会披露了这些细节: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四川新型显示面板出货量居全国第三,全球近20%的柔性屏幕贴上“四川造”标签;川渝4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相互服务整车配套,全域配套率达80%,“四川造”动力电池正源源不断地装上“重庆车”,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共赢产业生态。
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看,“天府粮仓”为“中国饭碗”装入更多优质的“四川粮”。眼下的巴蜀大地,抢收抢种、一派繁忙。作为粮食主产省之一,四川千方百计稳政策、稳面积、增单产,粮食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今年四川夏粮丰收已成定局。四川去年出栏生猪6600多万头,稳居全国第一位,诠释了“猪粮安天下”的真谛。
高标准农田绘就天府粮仓新丰景。川观新闻记者 何海洋 摄
黄强介绍,四川油菜籽、马铃薯等15项农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资阳市“种”出了全国七成多的柠檬,去年出口规模达到1.28亿元;苏东坡的家乡眉山市把“小泡菜”做成了数百亿元的“大产业”;四川有全国1/5的竹林,随着大力推动全竹利用、全链开发,竹林成为美丽乡村的“风景线”和“致富林”。
从筑牢上游生态屏障看,四川是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干流都流经的两个省份之一,去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100%,长江、黄河干流四川段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实现一江清水向东流,把绿色厚植为四川最鲜明的底色。
发布会“上新”一批四川生态故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野生大熊猫时常下山“串门”,今年4月卧龙自然保护区调查队员一天内就与3只大熊猫偶遇;四川不仅有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翠云廊”,在雅安云峰山还有一片最美桢楠林,其中有124棵树龄超过百年,树龄1700年的两棵至今枝繁叶茂,每年还开花结籽。
俯瞰翠云廊。川观新闻记者 李向雨 摄
奔腾的江河水能、富集的天然气储量、充足的高原日照……四川的生态优势、能源优势随着世界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加快转化为发展优势,全国每100度水电有30度产自四川,每100立方米天然气有24立方米产自四川,标定了四川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这是四川融入新发展格局所处的历史方位。左永祥说,不沿边、不靠海的四川,现如今大踏步从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四川建成进出川大通道48条、高速公路里程近1万公里、高铁里程近2000公里,成都国际航空枢纽年旅客吞吐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成都国际班列联通境外112个城市,中欧班列(成渝)累计开行超3万列。李白笔下喟叹千年的“蜀道难”变成“蜀道通”“蜀道畅”。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熙熙攘攘往来中,四川外贸迈向万亿元级规模。先看“走出去”,去年四川组织近3000家企业参加150多场海外拓展市场活动,省领导带团出海闯市场,新增订单680亿元,新增外贸实绩企业近1000家,今年一季度进口总额增长25.8%。再看“请进来”,四川实施外籍人士在川消费支付便利化措施,今年“五一”期间外籍人士在川移动支付消费额同比增长9倍。“我们即将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发展大会,进一步让世界听到坚定扩大开放的‘四川声音’。”左永祥说。
看大省动能
向“新”而行走在前列
电子科技大学研发出的一种新型无线通信技术,传输速度可以达到每秒80个GBit,处于该领域全球领先水平;成都国星宇航首创“AI卫星”,在太空中就能对拍摄到的图像进行智能处理,成倍提高卫星使用效率。
从高等院校到科技型企业,从开辟新赛道到创新新机制,发布会答问中,四川带来许多鲜活案例,回应当前最热的一个话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要求四川“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着力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高地”。前不久,省委召开十二届五次全会,重点研究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并作出《决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和重点举措。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做好这篇大文章,四川有底气、有信心。”吴群刚用“非同一般、非常可期”对此进行概括。
“非同一般”是说四川具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资源优势和条件。在这方48.6万平方公里的红色热土上,党中央在三线建设时期就布局了一大批科技力量,有些甚至是共和国的“长子”“独生子”,近几年又布局了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数据显示,目前四川拥有137所高校、369家科研机构、20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大科学装置、西部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吴群刚因此说,“像电子科大这样拥有‘独门绝技’的单位,我们四川还有很多。”
西部(成都)科学城。川观新闻记者 李强 摄
比如,川藏铁路是人类历史上难度最大的铁路工程,正在建设的雅安至林芝段要跨越7条江河、8座山脉,如同在崇山峻岭中修建“巨型过山车”。而由企业和地方共建的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把不同体制的力量融合在一起、形成合力,已经和正在攻克这一世纪工程中的世界性难题。
“非常可期”是指省委、省政府围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认真谋划、高位推动,下好“先手棋”,向“新”而行的四川令人充满信心。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对实施前沿科技攻坚突破行动作出部署,四川启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先进装备、生物制造、清洁能源、先进材料六个重大科技专项,力争通过几年努力,解决一批“卡脖子”“掉链子”问题,取得一批引领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从六个重大科技专项的排序,不难看出人工智能作为四川“一号创新工程”的地位。四川是我国“东数西算”工程的重要节点,拥有两家国家级算力平台、110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27所省内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正是基于这些良好基础,四川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先行之举。
今年以来,四川在多个场合强调“超常规最大力度精准支持”人工智能发展。发布会上公布了最新进展和成效——
把省内外优势力量整合在一起,特事特办组建四川省智能感算芯片与系统技术创新中心,短时间内集聚到芯片、算法、机器人等领域的300多名创新人才,快速构建起一个创新链集群;运用新机制成立的四川省人工智能学院,由电子科大牵头,8所省内院校及华为、腾讯等重点企业共同参与,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校联手、校企联动,人才使用的供需衔接、产教融合。
作为全国为数不多拥有全部41个工业门类的省份,四川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手抓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努力让老底子焕发出新活力,一手抓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换道超车”跑出加速度。
发布会透露,四川着重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生物技术、卫星网络、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无人机和工业互联网等,尤其是近年来氢能全产业链发展成效显著。
“四川在制氢装置、储氢装备、加氢设备等方面有较好基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又为发展氢能提供了良好条件。”代永波介绍,今年3月,全球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成都下线试跑,每天有上百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成渝高速疾驰,四川正把绿氢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产业来抓,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和推广应用。
看大省活力
激荡万千新气象
黄强在主发布时提及四川消费新现象:去年四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成功举办的成都大运会、“汤尤杯”世界羽毛球锦标赛激活了体育、文娱消费,现在成都的球赛、演唱会“一票难求”。
四川向来是热门旅游目的地和消费目的地,今年“五一”假期全省接待游客4207万人次,记者的一些问题即指向“游在四川”的“新动向”。
“新”在说去就去——省委、省政府着力完善“快旅慢游”交通体系和配套设施,昔日遥远的风景如今说去就去,游客的体验感、往来的便捷度显著提升。今年川青铁路成黄段通车后,成都到九寨沟附近的高铁站的通行时间将从10小时缩短到3小时,这意味着“早上都江堰,下午九寨沟”将变为现实,游客的行程安排可以有更多新组合。为实现“淡季不淡”,四川还推陈出新,加大冰雪温泉、阳光康养等多样化旅游产品供给,过去冰雪资源“养在深闺”,如今“赏蜀山冰雪,享攀西暖阳”引发新的旅游热潮。
“新”在时尚体验——近年来,四川评选天府旅游名县、名品,打造“夜游锦江”“绿道骑行”“徒步穿越”等文旅新业态新场景。左永祥形象描述,“打飞的、乘高铁到四川,吃火锅、住民宿、看熊猫、看演唱会,是现在广大游客到四川的一种很具活力、很具时尚感的旅行体验。”“五一”期间,成都举办“仙人掌音乐会”,3天时间吸引了6万观众,来自省外的观众占比超过了60%。“跟着音乐去旅行”成了四川文旅的新现象。
“新”在场景升级——四川大力支持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智慧化改造传统商业街区,春熙路、交子公园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每年推出40个独具四川特色的消费新场景,根据消费人气发布“热力地图”,成都东郊记忆文创园、自贡恐龙灯会、乐山张公桥美食街人气爆满。鼓励发展首店经济,去年新引进45家国内外品牌在川开设全球和中国首店。
2023年中秋佳节,成都高新区天府双塔举办诗词主题光影秀。川观新闻记者 吴枫 摄
“新”在文脉赓续——三苏祠“一门三词客、家风万古传”,通过举办系列的展演活动,带动家风文化走出历史、走进剧场,诠释着中华儿女博大的家国情怀。三星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去年7月三星堆博物馆新馆落成,接待能力提升3倍,预约人数仍然天天爆满,从新馆落成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超400万人次。从古蜀文明到三国文化,从红色经典到文豪巨作,在守正创新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游客近距离凝视新馆展品。川观新闻资料图
“新”“新”相印,展示了一个烟火气十足的魅力天府。四川人的口头禅“巴适”“安逸”,就是四川人热爱生活、喜欢消费的真实写照;随着省委、省政府加快打造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一个“好吃好耍好消费”的四川将“持续在线”。
四川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不只在大城市。有记者关注到,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绘就城乡共同繁荣新画卷。
代永波介绍了两个数据在四川的特殊含义:30%——“七普”数据显示,十年间四川县城人口占县域人口比重持续提升,从15%提高到了30%;2500万——即便未来四川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还有2500万人口。这表明,县域人口由农村、乡镇加速向县城集聚是大势所趋,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重点在县域、难点在乡村,省委明确了“抓好两端、畅通中间”的工作思路,即一端把县城建强,以更大力度向县级下放一批财权事权,提升县城功能品质,吸引更多人口和产业向县城集聚;一端把农村建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每年培育1000个示范村,加快建设富有巴蜀韵味的美丽乡村。“畅通中间”就是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重点写好要素融合、产业融合、设施融合、治理融合“四个融合”大文章,不断增强城乡发展的内生动能和整体活力。
发布会前播放的省情宣传片,叫做《奋楫逐浪向新行》。奋进新时代新征程,四川人民全力以赴拼经济、搞建设,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四川现代化建设实现良好开局。鼎故革新的四川,随处可见富有“含金量”“含绿量”“含智量”的精彩故事。
百闻不如一见,发布会上,黄强向媒体记者和海内外朋友发出邀请:“现在成都正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明年还将举办世界运动会。诚邀大家到四川走一走看一看,实地感受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气象,赏美景、尝美食、喝川酒、品川茶,愉悦身心。”
来源:川观新闻